当寒风凛冽、气温骤降,低温成为发酵过程的 “拦路虎”,显著延长发酵周期,严重影响生产效率与经济效益。无论是有机肥制作、酿酒,还是饲料加工等行业,都迫切需要应对之策。深入剖析低温对发酵的影响机制,并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,成为冬季生产的关键。
发酵本质上依赖微生物的活动,而温度是影响微生物活性的关键因素。大多数参与发酵的微生物,如乳酸菌、酵母菌、芽孢杆菌等,都有适宜的生长温度范围。在适宜温度下,微生物体内的酶活性高,新陈代谢旺盛,发酵反应能够快速、高效进行。然而,当温度降至低温区间,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速度会大幅减缓。一方面,低温会降低微生物细胞内酶的活性,使酶促反应速率下降,导致发酵底物的分解和转化变得缓慢;另一方面,低温还会影响微生物细胞膜的流动性,使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代谢产物的排出受阻,进一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发酵进程。此外,低温环境下,微生物的生长繁殖速度减慢,群体数量难以快速增加,也使得发酵周期被迫延长。
1、保温措施:对于露天或开放式发酵场地,可搭建简易的保温棚,使用塑料薄膜、草帘等材料对发酵堆或发酵池进行覆盖,形成相对封闭的空间,减少热量散失。在保温棚内还可设置加热设备,如电加热丝、暖风机等,提高内部温度。此外,将发酵场地选择在地势较低、背风向阳的位置,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利用自然条件保持温度。
2、添加发酵助剂:在发酵原料中添加高效的微生物菌剂,这些菌剂通常经过筛选和培育,具有较强的低温适应性。例如,某些嗜冷型微生物菌剂,能在低温环境下保持较高的活性,加速发酵过程。同时,添加适量的营养剂,如红糖、麸皮等,为微生物提供充足的能量和养分,促进其生长和代谢。
3、调整发酵工艺:采用分层发酵的方式,在发酵初期,适当增加发酵原料的厚度,利用微生物发酵产生的热量来提高堆内温度。当堆内温度上升到一定程度后,再进行翻堆操作,促进氧气流通和热量均匀分布。此外,缩短翻堆间隔时间,及时释放发酵过程中产生的废气,补充氧气,也有助于加快发酵速度。
1、控温设备的应用:在发酵车间安装专业的恒温控制系统,如温控发酵罐、恒温箱等。这些设备能够精确控制发酵环境的温度,将温度维持在微生物适宜生长的范围内。例如,在酿酒过程中,将发酵温度控制在 15 - 25℃,可保证酵母菌的正常发酵,缩短发酵周期。同时,定期对控温设备进行检查和维护,确保其稳定运行。
2、菌种优化:选择耐低温性能良好的菌种进行发酵。科研人员通过基因工程等技术手段,培育出了许多适应低温环境的优良菌种。在食品发酵中,使用这些耐低温菌种,不仅能在低温下保持较高的发酵活性,还能提高产品的质量和风味。
3、预处理原料:对发酵原料进行适当的预处理,如加热、蒸煮等,提高原料的初始温度,为微生物创造更有利的发酵条件。在制作酸奶时,将牛奶加热至合适温度后再接种乳酸菌进行发酵,能加快发酵速度,同时也有助于提高酸奶的品质。
改进发酵设备:采用具有良好保温性能的发酵设备,如双层夹套发酵罐,在夹套内通入热水或蒸汽进行加热,维持罐内温度稳定。同时,对设备的管道、阀门等部位进行保温处理,减少热量损失。此外,优化发酵设备的搅拌系统,提高搅拌效率,使发酵液温度均匀,促进微生物与营养物质的充分接触。
调整发酵参数:根据低温环境适当调整发酵时间、pH 值、溶氧量等参数。延长发酵时间可以为微生物提供更多的反应时间,但要注意避免过度发酵影响产品质量。适当调整 pH 值,使其处于微生物适宜的范围,有助于提高微生物的活性。增加溶氧量,为微生物提供充足的氧气,促进其呼吸作用和代谢活动。
余热回收利用:在工业生产过程中,往往会产生大量的余热。通过余热回收系统,将这些余热用于加热发酵原料或发酵环境,既能降低能源消耗,又能提高发酵温度,缩短发酵周期。例如,将工厂锅炉产生的余热用于预热发酵车间,可有效改善低温环境对发酵的影响。
在冬季低温环境下,通过采取合理的保温措施、优化发酵工艺、选择合适的菌种等方法,能够有效缩短发酵周期,提高生产效率。不同领域应根据自身特点和需求,灵活运用这些策略,克服低温对发酵过程的不利影响,实现高效生产。